2018【土耳其大冒險】Day5-孔亞手工地毯工廠、土耳其風味餐、Mevlâna Museum梅夫拉那博物館
- foxchinchin
- 2020年11月3日
- 讀畢需時 10 分鐘
已更新:2024年12月20日
今日行程
【Cappa Villa Cave Hotel & Spa】→【土耳其地毯工廠】→【梅夫拉那博物館】→【Ramada Plaza by Wyndham Konya】
待了二天的卡帕多奇亞,感覺還有很多景點可以細細走訪,但礙於時間有限,也只能留著以後再來囉!離開卡帕多奇亞,今天又是一個拉車的行程,行車時間約需三~四個鐘頭,途中會參觀一座觀光工廠,還會前往一座對穆斯林而言極為神聖的博物館-【梅夫拉那博物館】。

地毯織工細緻,質感摸起來很舒服,這就是在豪宅才有的擺飾品阿。

展示出織到一半以耶穌最後的晚餐為主題的地毯,織工相當細緻。
土耳其地毯觀光工廠 第一站先來到土耳其地毯觀光工廠,導遊問說「為何土耳其的地毯會如此享負盛名呢?」看大家沒有回應就繼續接著說「這就要從土耳其的祖先-突厥人開始說起,一開始,突厥人散居在中亞大陸上,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方式,但在嚴寒惡劣的天氣不斷侵襲之下,他們便發明了一種編織方式,將羊毛織在帳篷之上,抵禦寒冷刺骨的強風,同時也發明了地板用的各式織物,而這些織物便是地毯的前身。又過了一段時間,突厥人來到了安納托利亞地區,這時候的突厥人,製作地毯的手藝更加精進,已經能製作色彩華麗且圖案複雜的地毯,而這些精美的地毯,吸引了當地皇室的青睞,漸漸的成為皇宮內的裝飾品,同時也成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。」 不一會兒抵達工廠大門口了,地毯工廠規模相當大,入口處就掛了好幾張大型的地毯。成堆的地毯堆疊在走道一側,花色和圖案各有不同。

大家緩慢地走進去,現在還不知道工廠裡面有什麼特別的商品。

圖案越是精緻複雜,所消耗的人力與物力越巨大,真的宛如藝術品般,值得收藏。

這幅織品有幾位女士,或坐或站著的姿態優雅,細節上旁邊還有貓咪在玩耍。

以古文明世界七大奇蹟為主題的地毯,作工相當細緻。
土耳其地毯的特色 「土耳其地毯的特別之處,則來自於它複雜的製作方式,一般的市售地毯,大多是機器所生產的,但由於機器無法打結,所以地毯的背面常需要用膠來固定,使用久了就很容易因拉扯輾壓而崩壞。但手工製的地毯,就比較沒有這種問題。目前世界上有二大知名手工地毯產地,其中的波斯地毯使用的是單結編法,而土耳其地毯則是使用雙結編法,再加上這種編法的地毯在使用過程中,會因踩踏而讓它更加結實,它的耐用程度就可想而知了!」 「土耳其的地毯產業,也是政府積極扶持的項目之一,一方面可以保留文化的傳承,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加當地人民的收入,再加上工廠裡幾乎都是當地婦女,還能提高一點就業率呢!」

遊客參觀的時候,工廠裡還有幾組人員,為我們展示地毯的製作過程。

工廠解說人員正在講解「要如何抽絲剝繭」。
地毯的原料 參觀完製作的過程,接下來看看原料是從何而來的吧!地毯的原料有羊毛、棉和絲,再按編織的組成分為四種,分別是羊毛加羊毛、棉加棉、棉加絲、絲加絲,這裡面絲加絲的難度最高,觸感最好,但價格也是最頂級的。

將數條細絲捆在一起,就成為較粗且堅韌的絲線。

將蠶繭泡在溫水中軟化方便拆解。
掏錢買單的時候到囉! 解說人員說了這麼多,最後就帶著團員們到大房間裡休息,順便開始展示商品,這時大家都知道,想辦法讓大家掏錢買單的時候到囉!他們先將團員們分成若干個小組,每個小組都會有一位員工為大家服務,負責解說、展示以及討價還價,但過程並不會有太多壓力,如果沒有興趣的話,就靜靜的坐在旁邊就行囉。

大家圍坐在四周,中間空曠到都可以跳舞了~這時候解說員開始指揮員工,準備搬地毯進來。

搬進來地毯一張一張的攤在地上,解說員要求大家脫掉鞋襪,赤腳在上面踩看看,可以感受一下地毯的柔軟。

地毯的觸感柔軟滑順,確實跟以前接觸過的地毯有天壤之別,花樣也特別有特色。

細節看都是滿有質感,甚至拿出有變色的地毯。

這張地毯的圖案簡直就是集大成之作~
蘇丹大驛站 雖然地毯的品質真的很吸引人,員工給的折扣也算可以接受,聽到最後連我都有點心動了,但考慮到現實的狀況,還有台灣溫暖潮濕的氣候,確實是不太適合,結果就是被家人們勸退,打消念頭囉!參觀完地毯工廠,接下來則是要前往二百五十公里外的孔亞(Konya)。 途中我們在一個名叫蘇丹哈(Sultanhan)的小鎮稍作休息,而這座小鎮有個頗具代表性的驛站【蘇丹大驛站(Sultanhani)】,這是土耳其所保留下來的四十幾座古驛站中,最宏偉大高的一座,大門口的鐘乳石簷口,是常見於伊斯蘭建築中的頂棚裝飾,但很不巧的~它正在施工,我們也只能在旁邊拍拍照片留作紀念了。

驛站呈長方形,四周以厚實的高牆圍繞,用以保護在此休息的商隊。
無花果乾試吃 接著又是一個半鐘頭的車程,窗外的景色多是一望無際的草原,雖然看了讓人心曠神怡,但也已經過了吃飯時間,肚子餓的團員們開始找東西吃,這時土耳其導遊像是看穿了大家的想法,拿出了準備已久的無花果乾,分給每位團員們試吃,也許是飢餓帶來的效果,吃到無花果乾的團員全都讚不絕口,而它的口感也真的和台灣的完全不同,咬下後口感濕潤軟Q、味道香甜可口,確實是送禮自用二相宜。

無花果乾的營養豐富、風味獨特,確實是土耳其的必嚐甜點之一。
土式PIZZA風味餐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,要如何湊滿優惠盒數的同時,我們也到了吃午餐的餐廳了,今天吃的則是土耳其風味餐-土式PIZZA及土耳其鐵板料理,這一頓應該是最合我們口味的風味餐了,大伙都非常的捧場,每桌幾乎都吃個精光!

也許是到達餐廳的時間有點太晚,連土耳其導遊都來協助出餐了。

每一餐都會出現的濃湯、沙拉、麵包、小菜和水果就不多作介紹了。

濃湯上桌後大家都開始把麵包沾上湯來吃。

土耳其的沙拉一定有番茄、小黃瓜拌在一起。

長披薩土式PIZZA則提供了二個口味,淺色的則是雞肉、深色的是牛肉。

淺色的 - 土耳其的米跟碎雞肉。

還是要顧及到有人不吃牛肉。

深色的 - 烤牛肉加上米飯。
牛肉料理搭配土式PIZZA 四人份的牛肉料理搭配土式PIZZA蠻像薄皮的長條型PIZZA,是將薄薄的餅皮烤的酥脆,搭配香氣十足的牛肉,再點綴上一點青菜,不難想像它受歡迎的程度。而另一道料理,則是使用牛肉(或雞肉)以及蔬菜,加入土耳其香料所製作的鐵板料理,再配著帶點鹹香口味的米飯,確實是風味獨特,硬是讓我多吃了一份。
【梅夫拉那博物館】
導遊在開始參觀之前,先讓團員們認識了一下這個地方及這位蘇菲主義的這位偉大導師:「土耳其的孔亞(Konya)也許大家都相當陌生,但這個地方可是《聖經》傳說中,大洪水過後地面上所出現的第一個城鎮;在考古方面的研究也發現,早在五千多年前,孔亞就已建立了小型社區,之後更成為古代絲綢之路上,著名的重要城市。在這塊擁有豐富歷史的土地上,當然也有不少故事,今天要參觀的【梅夫拉那博物館】,就是孔亞最知名的【旋轉舞】發源地。」

梅夫拉那源自阿拉伯語,意思為「我們的導師」。

孔亞因悠久的歷史及豐富的文化,獲得「天然歷史藝術博物館」的稱號。
孔亞旋轉舞導師 穆拉維.魯米 說到旋轉舞,就一定要提到-魯米(Rumi)。穆拉維.魯米生於西元1207年的波斯帝國東部邊界,從小就受到家族的影響,接觸了伊斯蘭法學、神學、神秘主義…等各種思想學說,而他的父親更是一位博學多聞的伊斯蘭神學家。
成為伊斯蘭教導師 在他童年時期,為了躲避蒙古成吉思汗大軍的侵略,魯米跟隨父母不斷移居、旅行,這種生活雖然讓他無法就學,但卻因旅途中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,並從這些人身上吸取了各種知識,為他日後思想打下了相當程度的基礎。經過了長時間的漂流,魯米一家人輾轉來到了孔亞(當時還屬於東羅馬帝國)並定居於此,而他的父親在他三十多歲時就過世,他便繼承了父親的教團,成為一名伊斯蘭教導師,帶領著教團的學生進行各種靈修活動。
遇到苦修僧人-沙姆士 1244年時,魯米遇到了一位對他有巨大影響的苦修僧人-沙姆士(Shamsi),他啟發了魯米並與之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(魯米曾這樣形容過沙姆士『我從人類身上看到了從前認為只有在真主身上才有的東西』」),但這段關係卻引起學生的抱怨(嫉妒?),之後沙姆士離開了(也有人說被殺了),而魯米因對沙姆士的懷念,創作了不少詩篇,並在結集這些詩篇時以「沙姆士」命名,詩篇的內容多以隱喻、象徵的手法,表達對愛的眷戀和追求;有一篇的內容曾這樣寫道『我為何尋找?我和他是一樣的,他的真言流遍我,我要在內心去尋覓他。』不知怎麼了,讓我想到了棋靈王的佐為!(笑)

2008年時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「梅夫拉那教派的儀式舞蹈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梅夫拉博物館外有輕軌電車,交通相當便捷。
旋轉舞的儀式由來 有天,魯米經過市場,附近的鐵匠不時傳出「鏗鏗鏘鏘」的聲響,這時他又聽見了「萬物非主,唯有真主」的禱告聲,便開始雙手翻飛不停旋轉,發現可以藉由這種如癡如醉的狀態來尋找真主,自此開啟了旋轉舞儀式的由來。當旋轉舞的儀式開始時,長者會先吟誦歌謠,待吟誦結束後便帶著苦行僧來到舞台中央,這群苦行僧穿著長袍且頭戴高帽,當他們向長者敬禮並脫下長袍後,便開始旋轉,旋轉時張開右手掌向上,接受神的賜福,再透過他們的心,經由向下的左手掌傳給世人。
到這裡,聽了這麼多的故事,讓我們開始來參觀這座博物館吧~

藍綠色的尖塔下方,就是魯米的長眠之地。

走進博物館,已是人山人海的狀態,官方統計每年至少有一百五十萬人造訪此地。

一間間的小房間是苦行僧修行的地方。

人群圍繞的小亭子,是男性穆斯林用來淨身用的。

趁著人潮散去的時候補拍一下亭子的細節。
進入博物館前的禮貌
在進入博物館前,別忘了先套上鞋套(門口有提供)。其實原本應該是要入內脫鞋,且表示尊重,盡量不要往陵墓一直閃光燈啊~拍個不停喔。入口處牌匾,據說是蘇丹的簽名。這些圖騰文字是伊斯蘭書法,伊斯蘭書法歷史與阿拉伯文以及伊斯蘭教歷史密切相關,而阿拉伯文則起源於手抄本的《古蘭經》,美麗的藝術文字和我們熟悉的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關於阿拉伯文字來看一下維基百科的說明。
維基百科
阿拉伯文字是一種用於書寫阿拉伯語、曼丁哥語方言、中庫爾德語、盧爾語、波斯語、烏爾都語、普什圖語及其他亞非語言的書寫系統。在16世紀還被用於書寫西班牙語。阿拉伯文字是世界上第二大廣泛使用的書寫系統,也是繼拉丁文字和漢字之後使用人數第三的文字。

頭上吊著的玻璃碗,則是用來放蠟燭的燭台。
裝有【穆罕默德鬍鬚】的盒子 1273年魯米去世,就埋葬於此,他的繼任者為他修建了陵墓,完成於1274年。博物館內,除了上述的墨寶、April cup(四月的碗)、苦行僧的棺木(衣冠塜)外,還有許多可蘭經的收藏,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,當然就是一個裝有【穆罕默德鬍鬚】的盒子,據說盒子裡的鬍鬚還會發出淡淡的玫瑰香氣!!

裝有【穆罕默德鬍鬚】的珠寶盒,左下角的小洞就是可以聞味道的位置。
古蘭經
維基百科提到ㄧ穆斯林相信《古蘭經》的內容是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(賈布里勒)口頭傳授給穆罕默德,始自公元609年,直至穆罕默德聖人在632年逝世為止,歷時23年。

放置古蘭經的讀經架,可以看到它的造型像個蝴蝶。

展示不同裝幀的古蘭經版本,寫滿著密密麻麻的經文。

通常穆斯林會在齋戒月以每天一部的進度,在30天內將古蘭經文讀完。

這裡也有展示世界上最大的古蘭經。

做成八角造型的書本,最小的古蘭經。

這本古蘭經有豐富的圖騰裝飾。
苦行僧們的生活展覽
走出了博物館,另一旁還有個叫廚房的展覽館,裡面展示了一些苦行僧們的生活環境,放了幾個栩栩如生的蠟像,讓大家了解苦行僧的日常。展示中的蠟像呈現了苦行僧的成長,學徒需從廚房的廚役開始,不斷的學習成長,直到具備豐富的學識及堅強的心靈,才能成為培育子弟的老師。
代表了人的一生
離開展覽館後,大伙在廣場上拍照,無意間發現了一座特別的水池,回來後上網查了一下,才發現這個水池也有它的含意,它代表了人的一生;最上層的一個水池,代表一個生命的誕生,第二層的二個水池,則是結婚後夫妻二人的意思,第三層的三個水池,代表孩子的出現,到了第四層又變回二個水池,則象徵小孩長大獨立,離開家庭,最後最五層的一個水池,則是伴侶的離去,只剩自己一個。

照片好看